给互联网人的11条反社交指南

在互联网上进行社交,也需要注意社交礼仪,防止踩到别人的雷区。本文作者总结了11条发生在身边的反社交行为,一起来看一下吧。

距离写《互联网人的社交指南》已经过去2年多了。很多朋友说很有共鸣和收获,那就接着聊聊反社交指南吧。

1. 未经过群主同意,发带营销性质的内容

这一类很好理解,就是发广告。但是还有一类也很招人讨厌,我也把它归在这一类里面,就是在群里组织大家干某件事情的行为。

想拉人干某件事情当然没有问题,但是我们能不能先跟群主打声招呼,征求意见,再去做这个动作呢?倒也不是征求意见,主要是为了让群主感受到尊重,因为一般只要你不是提什么过分的事,群主都会尽量满足你。

比如:XX(名称/昵称),我想XXX(想做的事情),不知道在群里问一下大家方不方便?这个时候,有可能群主都会亲自来去群里给你问了。

群主比群里任何一个人的号召力都要强,群主天然就具备被大家信任的属性,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进群的原因。你去问更容易得到回应或者支持,还是群主去问更容易得到回应或者支持?毫无疑问是后者。

2. 未经对方允许,随便截图也不做打码处理就传播出去

这类事情我经历过好多次,虽然不是说会影响我什么,但是以后我可能会对这类人长个心眼,不会多说什么。比如:A买了B的产品,但是B没有经过A的同意,强行放大了A对B产品的认可程度,B强行在朋友圈告诉大家:A这样优秀的人也买了我们的产品……后面巴拉巴拉一堆措辞都是通过A来营销自己的产品。我们截图涉及到人的头像,ID等信息,最稳妥的方式就是打码,很多时候你一个图很有可能就会引起一些没必要的麻烦,另外,如果是你的好友,你最好先问问对方同不同意授权,将这个信息发到朋友圈/社群/公众号等等。

当然,这里指的是一些敏感的内容,那怎么判断内容敏不敏感?据我观察,一般有这么几类:

  1. 激烈争吵
  2. 评价型
  3. 敏感数据型
  4. 私密隐私型

3. 复制别人朋友圈的内容,直接粘贴到自己的朋友圈

说好听点,叫做“因为你优秀,借来用用”,说得不好听就叫抄袭。你们可能很难相信,朋友圈还能被人复制好几条,还是别的朋友告诉我的,关键是还不止一条,这也就算了,还没有屏蔽我,光明正大地抄袭,哈哈哈笑死我了。仿佛是在告诉你:我就是抄你啊,来咬我啊。那作为我自己来说,倒是没有很在意,几条朋友圈不算什么大问题,但作为抄袭的行为,确实很可耻,这是很败人品的行为。

4. 到处和别人说这个人不行,那个人不行,这个平台不行,那个平台不行

这类人大概的特点是:总是喜欢吐槽,喜欢抱怨,给身边的人带来负能量。这其实是一种习惯,一种“看什么都看不爽,老子才是天下”的感觉,这会让大家无法靠近。偶尔吐槽一下,当然没问题,但是你不能给人留下“爱吐槽、爱抱怨、老子最厉害, 其他都是辣鸡”的标签。我知道大家身边总会遇到一两个这样的人,你也没太多办法,绕道走即可。

5. 主动加别人,但是不发自我介绍

坦白说,我以前也这样,没有这样的意识,现在尽量避免了类似的情况。但真的最近有好几个人,搞得好像是你欠他的一样,一问半答,不知所云。

对方通过你之后,你第一句话应该可以是这样的:你好,我是XXX(个人基础信息),在XXX看到了你的微信(何处看到的联系方式),希望可以XXX(表明加好友的诉求)。

6. 刚加上你就发一大堆营销内容,只想解决自己的问题

你很难相信,已经是2022年了,还在有人走简单粗暴的成交方式。用户早就厌倦了直接了当的促销手段,破冰和信任都没解决就想直接成交,是不是有点过于异想天开。今年真的遇到过不少,他也不关心你是谁,甚至也不知道你需不需要,好像在按着你的头,逼着你要看完他给你卖的东西。

7. 伸手党,喜欢白嫖,喜欢抖机灵,占便宜

他们常用的句式是:

  • 不是吧,这还要钱?
  • 不应该免费吗?XX有吗?
  • 给我发一下吧?XX一下怎么啦?我就看看嘛

8. 不尊重对方的时间,遇到问题直接一个语音过去,也不问你在哪里,方不方便语音,会不会被打扰

比发语音,更离谱的是,直接弹个语音通话过来,你甚至都不知道对方是谁,没有给备注的那种。仿佛打过去的意思就是,你!立刻!马上!要给我解决我的问题!不能拒绝!我呸,你谁啊?

9. 明明能用十几个字概率的话,活生生用了三条60秒语音

这也是不尊重对方时间的表现,只是紧急地将自己要说的话用语音发了出去,却没想过对方接受你信息的时候舒不舒服,方不方便,费不费时间。

10. 不懂得感恩

觉得别人帮你是理所当然的事情,你想要人家做到100分,人家给你做了90分,你还觉得人家亏欠你10分。

11. 爆粉行为,也就是批量加好友

我当然很欢迎大家互相链接,前提是互相吸引的情况下。我清楚地记得,我一个朋友跟我说,谁谁谁在爆粉,你看,这种就一定是感觉被打扰了,如果你加了没人说你,那证明你没有冒犯到对方。我去私聊爆粉的那个人,她说,她的KIP是每天要加8个人,怎么了,完成任务有错吗?我说,你没错,然后她就没在群里了。

知道不要做什么,比知道要做什么还要重要,以上11个雷区都是从我身边发生的反面教材,希望你看完之后,能有所启发,并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,因为现在的交友的第一步,很多都是从微信好友开始,谢谢你看到最后,祝你早日成为社交牛人。

本文由 @区帅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。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
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
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给作者打赏,鼓励TA抓紧创作! 赞赏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营销圈 » 给互联网人的11条反社交指南

赞 (0) 打赏